在用八十一次课讲完《论语》之后,又用九十次课讲完了《孟子》,然后……
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,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,欢迎点击上方的“水寒说语文”关注。2024年第十一期(总第781期)【按】春节前最后一篇公众号文章。龙年将至,祝关注“水寒说语文”的各位新老读者龙年大吉,事事顺利!从“那三年”开始,我就在线做《论语》的公益分享,每周一次,一共用八十一次讲完了《论语》。讲完之后,写了一个总结。具体参见:之后又用了九十次课,依旧是每周一次,偶尔因事暂停,最终在去年年底讲完了《孟子》。原本讲完之后应该马上再做一个总结,但各种原因,就从阳历新年拖到了旧历新年。《孟子》讲完之后,还讲什么呢?开始讲《大学》,又分享了三次,寒假因事暂停,开学之后接着开讲。《大学》之后,准备讲《中庸》。《中庸》之后呢?可能是《史记》或者《古文观止》等,反正会持续进行下去。因为要给别人分享,所以,每次备课,就要特别认真,大概其,差不多不行,总要逐字逐句地细抠,常常是每次分享一小时,但备课却要花三小时甚至五小时。饶是如此,也还有相当数量不能“落实”的情况,因为经典中的一些语句,从古至今,就多种解释并存。凡遇到这种情况,要么在分享时择善而从,要么把多种解释都罗列出来,供受众自行判断。初中阶段,在教材中只有有限的几章关于《孟子》的节选,较早之前是选了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以及《鱼我所欲也》两篇作为课文,后来又增选了《富贵不能淫》一篇。实际上,只读这有限的几章远远不够,不能奢望读了这三篇就能读懂孟子。只有老老实实地把《孟子》全书通读若干遍,才能发现孟子的伟大。读《孟子》,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,孟子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,但他的很多认知和论述,即使放在两千年后的今天,也不算落后,甚至可以说依然遥遥领先。孟子所讲的很多常识,到今天依然有反复申说的启蒙价值。我以为阅读经典,除了“知句读”之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,就是要“用经典观照现实”,如果经典不能走出纸面,不能和现实相联系,那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就大打折扣,甚至是废纸一堆。下面,从《孟子》选出25则,不做翻译,仅谈一点儿我的阅读感受,作为分享完《孟子》之后的总结。1.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,人死,则曰:‘非我也,岁也。’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,曰‘非我也,兵也’?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——《孟子•梁惠王章句上》“罪岁”,把问题归结于天灾是很容易的事,但很多时候,其实不是天灾,而是人祸。没有这种意识,就永远无法做到“天下之民至焉”。2.曰:“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,何以异?”曰:“挟太山以超北海,语人曰:‘我不能。’是诚不能也。为长者折枝,语人曰:‘我不能。’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——《孟子•梁惠王章句上》“不为”还是“不能”,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,但却总有人要把“不为”归结为“不能”,为什么?无非是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。3.齐宣王问曰:“汤放桀,武王伐纣,有诸?”孟子对曰:“于传有之。”曰:“臣弒其君,可乎?”曰:“贼仁者谓之贼,贼义者谓之残,残贼之人谓之一夫。闻诛一夫纣矣,未闻弒君也。”——《孟子•梁惠王章句下》孟子的这段话振聋发聩,在我看来,一点都不逊色于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。历朝历代只知有皇帝,不知有仁义的那些所谓忠臣孝子,和孟子比起来,提鞋都不配。4.“行,或使之,止,或尼之,行止非人所能也。”——《孟子•梁惠王章句下》行止非人所能,但依然该行的要行,该止的要止,所谓尽人事,知天命,或者也可以说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,才是看破了生活真相之后的一种勇气。5.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——《孟子•公孙丑章句下》域民,固国,威天下这对历代统治者而言都是大事,甚至可以说是目的。但多少人知道这“不以……”,“不以……”,“不以……”之后,要“以”什么呢?统治者知不知道其实并不太重要,关键是被统治者明不明白。6.吾闻之也:有官守者,不得其职则去;有言责者,不得其言则去。我无官守,我无言责也,则吾进退,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?——《孟子•公孙丑章句下》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”能做到者有几人?“无官一身轻”,不过是绝大多数人的自嘲罢了,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“吾进退,绰绰然有余裕”呢?非牛人不能为也。7.孟子曰:“人有恒言,皆曰,‘天下国家。’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——《孟子•离娄章句上》“天下国家”,到后世大多变换顺序,说成“家国天下”,本来这个顺序变换是对的,谁是本,谁是末,本应该是很清楚的事,但却被有意无意地颠倒了,反不如孟子理解得通透了。8.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——《孟子•离娄章句上》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,常常因为是弱者,于是就得到天然的同情。然而,有没有想过,水有源,树有根,皮裤套棉裤,必定有缘故?动不动就侮辱,动不动就跳脚,实在缺乏最基本的自信。9.孟子曰:“存乎人者,莫良于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恶。胸中正,则眸子瞭焉;胸中不正,则眸子眊焉。听其言也,观其眸子,人焉廋哉?”——《孟子•离娄章句上》盯着一个人的眼睛看,眼睛是没法撒谎的。两千多年前的孟子,就懂得识别微表情,装得了一时,装不了一世。当然,前提是自己要“正”。你装你的,我看我的,不揭穿,不是不知道。10.孟子曰:“人之患在好为人师。”——《孟子•离娄章句上》孟子认定“好为人师”是“人之患”,确实是大智慧。“为人师”不是问题,但“好为人师”,确实会带来大麻烦。11.孟子曰:“无罪而杀士,则大夫可以去!无罪而戮民,则士可以徙!”——《孟子•离娄章句下》“穷家难舍,故土难离。”为什么会“去”和“徙”,那都是被逼的,不得已罢了。12.孟子曰:“人有不为也,然后可以有为。”——《孟子•离娄章句下》人人都追求“有为”,然而孟子却先关注“有不为”。应该先确定底线,然后再谈高线,否则,只盯着高线,很可能底线会不断被破掉。13.孟子曰:“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自得之,则居之安;居之安,则资之深;资之深,则取之左右逢其原,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。”——《孟子•离娄章句下》如何能“左右逢其原”,能灵活运用,仅仅从学习角度上来思考,也有其巨大的意义。“左右逢其原”的根本是“深造之以道”。然而,现在的学习却大多数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已,是拔苗助长而已。14.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——《孟子•告子章句上》还是从教育角度来谈对这句的理解。“好奇心”、“兴趣”等等本就是与生俱来的“易生之物”,然而,为了“育分”,于是对什么“好奇心”、“兴趣”之类,都是“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”,这么干怎么可能会好呢?15.人有鸡犬放,则知求之;有放心而不知求。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•告子章句上》鸡犬是实物,看得见摸得着。所以,丢了之后就想着去寻找。“心”丢了,就不知道去找,因为“心”看不见,摸不着。“学问之道”何在?无非是“找心”的过程罢了。当下,多少人丢了“心”,只是每天茫茫然奔命呢?16.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。——《孟子•告子章句上》帕斯卡尔说,“人是会思考的芦苇。”如果他和孟子相遇,两个人一定会心有戚戚焉。一个人如果不思,那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?“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”,中间还应该有两句:“大思则大得,小思则小得。”17.孟子曰:“羿之教人射,必志于彀;学者亦必志于彀。大匠诲人,必以规矩;学者亦必以规矩。”——《孟子•告子章句上》教要循着规矩教,学也要循着规矩学。然而今日,则常常不循规矩,把技巧或者套路当成宝贝,非要寻求立竿见影,实在是本末倒置了。18.长君之恶其罪小,逢君之恶其罪大。今之大夫,皆逢君之恶,故曰:今之大夫,今之诸侯之罪人也。”——《孟子•告子章句下》“长君之恶”与“逢君之恶”看似只有一字之差,但危害却相去甚远。多少“今之大夫”,依然为了鸡零狗碎的那点儿私利而“逢君之恶”呢?这大约和孟子对人性的判断正相反。如何避免这种“劣币驱除良币”的情况出现呢?值得深思。仅仅依靠人性,恐怕不行。19.孟子曰:“教亦多术矣。予不屑之教诲也者,是亦教诲之而已矣。”——《孟子•告子章句下》“不屑之教诲”,放在今天,恐怕早都被扣上了不负责任的大帽子了吧。背着,抱着,求着,才显出一个老师的负责任来,教不再是“多术”,而是一刀切,悲夫!20.孟子曰:“有为者,辟若掘井;掘井九轫而不及泉,犹为弃井也。”——《孟子•尽心章句上》这个也想试试,那个也想试试。这山望着那山高,怎么可能有所成呢?不管是孔子的“譬如为山”,还是孟子的“辟若掘井”,谈的都人类最根本的道理之一,那就是持之以恒。21.孟子曰:“饥者甘食,渴者甘饮。是未得饮食之正也,饥渴害之也。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?人心亦皆有害。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,则不及人不为忧矣。”——《孟子•尽心章句上》饿了想吃,渴了想喝,这是本能。然而,饿大劲儿了,渴大劲儿了,就必然失去“饮食之正”,同理,“心”如果偏得大了,再想得“正”,那也是很不容易的事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第一颗扣子要系好很重要。22.孟子曰:“于不可已而已者,无所不已。于所厚者薄,无所不薄也。其进锐者,其退速。”——《孟子•尽心章句上》如今,动辄放弃,本末倒置,缘木求鱼者多矣。“进锐”是人人所渴望的,但并不是人人都知道,“退速”的风险就藏在“进锐”之中,所谓“欲速则不达”是也。23.孟子曰: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吾于武成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仁人无敌于天下。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?”——《孟子•尽心章句下》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”无论是在过去,还是在今天,抑或是将来,这句话永不过时。“尽信书”意味着把自己的头脑交给了别人,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。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,虽然是陈寅恪首倡,但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践行这一精神。24.孟子曰: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,不能与人巧。——《孟子•尽心章句下》梓匠轮舆是职业,老师也是职业,梓匠轮舆要与人规矩,老师也要与人规矩。梓匠轮舆不能与人巧,老师也不能与人巧。然而,今日之老师,却常常想尽一切办法要“与人巧”,在邪路、歪路上狂奔而不自知,呜呼!25.孟子曰:“养心莫善于寡欲。其为人也寡欲,虽有不存焉者,寡矣;其为人也多欲,虽有存焉者,寡矣。”——《孟子•尽心章句下》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《史记》中的这句话揭示了整体的人性。但对个人而言,要想“养心”,则必得“寡欲”。“养心”与“寡欲”二者密不可分。嘴巴上说要“养心”,却偏偏这也想要,那也想得,放不下名利,何谈养心?当然,《孟子》绝不是只有这25章值得一说,还有太多内容值得思考;也不是只有我这一种思考角度,必然存在更多思考的角度。以上,我只是谈我的一得之见而已,愿与诸位分享。也欢迎大家留言,多谈自己的心得。欢迎关注我的新书《用减法教语文》,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。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: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:《减法教育》,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:图片来自网络,如涉版权,请联系删除。欢迎分享,若公众号转载,请联系授权。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